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乡村振兴如何描绘新图景? | 社会科学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其中第七篇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进行部署,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提出“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健全城乡流通体系,扩大县乡消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2021年重点工作内容。站在历史交汇点上,“三农”工作如何定方向、明路径?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等待我们去绘就。
原文 :《新起点,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川
图片 | 网络
衔接: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经过八年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正式挂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此前已经摘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三农’工作的重心将历史性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中央现在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定五年的过渡期,在五年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原来集中资源来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如果说全面小康阶段的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全面现代化阶段的重中之重则要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韩长赋强调,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很多脱贫攻坚的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调整、改造,能够用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谈到,我们需要动员东部力量帮助西部,特别是刚摆脱绝对贫困的一些地区,要继续发展、利用东部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协助乡村振兴,这样的机制也会延续。
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福建省明确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浙江省提出,要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浙派风貌,同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脱贫攻坚正引领贫困地区发生历史性转变,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接续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和重点人群缓解相对贫困的总体推力。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从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治理、民生保障,以及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关键:产业振兴是根本之策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攻城拔寨的攻坚战,乡村振兴就是持之以恒的持久战。产业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继续把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积极培育并推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有效途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乡村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的积极探索,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共享发展。例如,在乡村产业共同体中,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集体和农户等不同主体,通过产业链和利益链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鸿认为,还应利用乡村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盘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贵州省计划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55%。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业大省河南也提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选育各类农业新品种1000个以上,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月15日,乡村振兴票据正式上线。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称,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可灵活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全系列产品谱系,结合企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供精准支持。目前,已有中粮集团、山东高速、北京首农食品、国家电力投资等公司公告发行乡村振兴票据。
“各地要加强资金保障,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发新的金融产品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孔祥智表示,“十四五”期间,要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下一步中国农业的发展,或者中国农业产业革命的过程,实际上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实现要素的组合,推动要素组合的力量需要有制度的变革,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农业的回报率。”
当下,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直播计划等等,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发展,也让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实现乡村经济快速、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谈到,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有助于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和销售,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各地围绕统筹数字乡村、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探索创新,使农业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三留守”引致社会问题凸显;农村民生短板突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需艰苦努力。
未来:乡村建设是重要抓手
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和农民增加收入致富的基础工程和持久动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落实好“为农民而建”的要求,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要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乡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民生痛点。据农业农村部近日消息,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2018年以来累计新改造农村户厕超过3500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乡村建设行动应该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就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就是要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同时,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指出,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村庄规划编制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展开,注重实用性,不能都推倒重来,搞大拆大建。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向本报表示,硬件建设方面,要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软件建设方面,要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打造善治乡村。
德国“巴伐利亚试验”通过片区规划、土地整合与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教育等措施,使农村与城市生活达到“类型不同,质量相同”的目标。日本“市町村”大合并使原有的零星分布的小规模村落融入“町”和“市”,使其总数减少了40%以上。瑞典、丹麦、法国、美国等国家都通过实施村庄合并聚集计划,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
我国一系列周密部署已瞄准农村公路、农村供水、电力保障、智慧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为农村现代化勾勒出明确的路径图。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影响,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3390亿斤,连续六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一个紧平衡的格局。
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共农业农村部党组指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重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义务和责任。“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要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从各地发展阶段和农民意愿出发,分步实施具有牵引作用、标志意义的乡村建设行动。
此外,乡村建设还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县乡村统筹,满足农民不同层面的需要。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谈到,由于县域的行政区划限制,县域间资源封闭割据,资源配置的半径短,辐射范围小,市场空间狭窄,迫切要求县域内以特色小镇为支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点、连接县城和乡村的对接点,实现农民高品质生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49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城”与“乡”的选择,决定中国现代化向何处去 | 社会科学报